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注册 登录】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返回网站首页
menu
首 页
资讯
数据
政策
技术
咨询
项目
市场
专家
企业
会展
招聘
管理咨询
《中国煤化工》
menu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 详细内容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0年之启示
作者: | 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 时间:2019-07-15

    自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复《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以来,到2018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已走过20年的光辉历程。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榆林经济社会发生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一是经济突飞猛进,显著快于全国及陕西省同期增长,一举甩掉贫困落后地区的帽子,跻身陕西省经济强市和“火车头”行列;二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民生事业也同步飞跃,尤其是生态环境并没有因为能源化工产业大发展而退步恶化,反而实现了巨大的改善提升。

    榆林20年的实践向世人昭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路子是正确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系统梳理和剖析榆林实践的历程、经验及其带来的启示,对于国家能源和化工“十四五”规划的科学制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此,中国化工报社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借能源化工“金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大型专题调研走进榆林之机,在系统了解当地能源化工产业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前景规划等情况的基础上,特推出此报告。

    榆林高新区一角。

    经济建设提供范本

     1998~2018年榆林煤炭产量增长

!p234234icture.jpg

    榆林市地处陕北,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处在黄土高原与沙漠的过渡地带。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苦寒之地,如果把时间拉回到30年前,这里就是一片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贫瘠黄土不养人,黄沙漫天遮日月”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榆林已经一跃成为陕西省第二经济强市、陕北明珠之城、国家能源化工“金三角”重要一极,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只要与煤沾边,无论是煤矿开采、运销贸易还是煤电、煤化工、焦炭、电石等产业,无人不知晓大榆林——这个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地方。

    在中国西部地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和落后地区减贫脱困事业的生动范本,没有比榆林更合适的了。故此,我们说榆林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人间伟业。

    20年何以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和增长奇迹?应该说,以煤为主的资源是催化剂。1984年,我国在陕北发现世界级特大型煤田神府煤田,埋藏在榆林地下亿万年的巨大资源宝库得以展现人间;1986年,神府煤田大规模开发正式启动;1990年,煤炭工业初步成为榆林市的经济支柱产业;1996年,现代化大型煤矿大柳塔煤矿率先投产;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复《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榆林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奠定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雏形。1998~2018年,全国GDP增长了10.57倍、财政收入增长18.57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12.1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6.76倍。相比之下,榆林这4项指标分别增长了60.6倍、90.02倍、25.74倍、11.39倍,远高于全国同期增幅。

    经过这20年的奋斗,榆林市实现了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榆林也从籍籍无名的荒蛮之地一跃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中神木、府谷还连续多年位列中国百强县(市)名单,神木成为我国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县级市,成为广袤的大西北地区贵乎稀有的“财富”与“富庶”的名片。

    此后的20年间,榆林市资源勘探开发便进入了快车道,增长之势风驰电掣。截至目前,榆林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煤油气盐资源富集一地,最新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石油10亿吨、岩盐1万亿吨以上,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相当于每平方千米地下蕴藏着10亿元的资源财富,被外界誉称为中国的“科威特”,成为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煤炭尤其是榆林资源的名片。榆林煤不仅储量丰富,且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有害元素氟、氯、砷含量特低,是我国优质洁净动力煤和化工原料煤。从1998年的年产量1688万吨,到2018年产量达到4.56亿吨,20年间,榆林煤炭产量增长了27倍,榆林煤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1/8,成为国家至为重要的资源宝库和能源化工“金三角”重要一极。

    依托当地丰富的油气煤盐资源和相对丰富的水资源,进入新世纪,陕西省拉开了榆林煤炭就地转化加工利用新的序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迎来新的里程碑。2003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榆林召开了“推行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坚定而明确地提出了“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此后,以煤为基,煤电、煤化工、电石、氯碱、硅铁等加工转化型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双引擎的“加持”下,榆林发展之势更加迅猛。

    进入新时代,随着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榆林市再一次校准发展航向,呼应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洪流,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最具影响力城市”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新目标。榆林,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新蓝图,再创新辉煌。

    生态改善突飞猛进

    在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榆林的民生事业也没有拖后腿,尤其是环境生态并没有因为能源化工大发展而遭受破坏,反而是从二三十年前的黄沙满天飞、地上少绿颜,蜕变成了天蓝、水碧、葱茏、宜居的北国绿洲。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4.36万平方千米,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总人口342万人,约占陕西省8.8%,是非常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榆林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少,其他水资源也并不充沛。

    历史上由于长期的人为和气候原因,70年前,流沙南侵导致榆林市林木覆盖率一度只有0.9%,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榆林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这一时期,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迁,“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曾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市开展了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体系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推动治沙造林社会化发展。

    1984年,神府煤田甫一面世,1985年胡耀邦总书记就亲临神府煤田视察。他殷殷嘱托:“要放手让群众搞煤炭,你们陕北要把地下的黑色宝库挖出来,把地上的绿色宝库建起来。”预见到能源化工产业在当地即将迎来的蓬勃发展,“两个宝库”要同步建设的嘱托无疑是极富前瞻性的。

    此后,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榆林经济、社会、民生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协同进步。能源化工项目建设运营实行严格的高标准管控,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能源化工大发展让榆林的财源和财力大增,反哺激励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评价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榆林防沙治沙、水土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实现了新飞跃。“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8亿元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在北部沙区建设百万亩林木基地,在全市推广栽植经济林新品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另外还打造了多片规模在5万~10万亩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林木覆盖率大幅提高到33%,榆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全部被林草所覆盖,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千米。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榆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也显著提高。此外,林业治污减霾、碳汇释氧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变好,历史上频频光顾肆虐陕北地区的“老黄风”(沙尘暴)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据榆林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0~2018年,榆林市沙尘天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2014年以后沙尘暴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70年来,榆林市共治理沙化面积2.44万平方千米,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营造出2157万亩的林海,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和治沙典范。

    “十三五”期间,榆林以“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目标,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程度,5年计划营造林410万亩,到2020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4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林木蓄积量增加到73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69万亩以上。未来的榆林,且行且靓丽。

    榆林70年的治沙史,与20年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史交织在一起。而恰恰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20年,是榆林治沙成效和生态环境改善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这是很有启示意义的。资源大规模开发和转化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确实带来了采空区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张矛盾加剧、碳排放增加、固体废渣堆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但总体来说,它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是支持者、贡献者、动力源,这是毋庸置疑的。

    煤炭转化“炼金术”崛起

    煤炭转化深加工说起来容易,但要实现却并非易事。煤炭与石油,都来源于古生物体的遗存,成分相近,都以碳氢化合物为主。但相对而言,煤炭的成分更为复杂,重组分更为集中,深加工的难度自然也更大。正因如此,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很多国家都在煤炭转化深加工方面进行了探索试验,仅一个煤制油,就先后有近20个国家投身其中。但最终,在与石油化工的长期综合比较之下,煤炭除了发电,其他的转化深加工途径都因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经济性而未能获得产业化。故而在国际上,石油化工长期一统天下,截至目前只有南非沙索公司在煤炭液化领域闯出了一条商业化“活路”,算是硕果仅存,煤化工进入漫长的尘封期。

    是中国的坚守,才让煤炭转化深加工的“炼金术”真正重获生机。从煤气化制合成氨起步,经过60多年的持续创新探索,中国煤化工产业已成功登顶世界之巅,无论是产业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工程体系还是人才体系都已经领跑世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成高附加值能源化工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光明前景,现在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榆林“三个转化”战略才有了坚实的依托。榆林资源组合得天独厚,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建设世界级能源化工基地有着很好的基础条件。

    1994年,陕西省政府批准成立神府经济开发区(现在的榆神工业区),成为陕北第一个经济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榆林市共发展形成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近10个,其中包括榆神工业区和榆横工业区两大国家级园区,以及靖边能化园区、锦界工业园区、麻黄梁工业区、府谷煤电化区、榆佳工业园区等多个省级和市级产业园区。园区化发展成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宝贵经验。

    大企业、大项目引领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经验。20年来,榆林累计开工了1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亿元,国内涉煤央企和地方国企几乎悉数抢滩榆林布局重大项目,煤制油(包括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煤制高端化学品等所有实现了产业化的现代煤化工工艺路线,以及MTO和DMTO技术、CCSI技术、高低温费托合成集成技术、FMTA技术、粉煤中低温快速热解技术、DMTA技术等世界领先甚至世界首创的革新技术,都在榆林实现产业化落地。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彰显了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也显示了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美好前景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同。

    目前,榆林能源化工项目建设依然风头正劲,在建、拟建项目累计投资额达万亿元之巨,投资方向也进一步丰富。作为一片投资的热土,榆林有望持续引领中国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成为观测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窗口与风向标。

    按照榆林市2018年确立的“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战略,该市将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盐化工、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打造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等六大产业链, 开启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的新篇章。今年,榆林市又启动了《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将持续把煤炭的“三个转化”和基地化、高端化、绿色化工作引向深入,进一步提升煤炭“炼金术”的水平。榆林新征程,将持续吸引世界的目光。

    榆林实践带来启示

    历史是走出来的篇章,历史的启示必须得到尊重与重视。常言道,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那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走过的辉煌20年,其伟大实践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重要启示呢?

    启示之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能源化工产业大规模开发建设20年间,榆林GDP增长了60.6倍,从挣扎在温饱线上一跃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典范;环境生态同步实现了极大改善,从黄沙满天飞、地上少绿颜,蜕变成了天蓝、水碧、葱茏、宜居的北国绿洲。这足以雄辩地证明,国家在榆林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2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探索出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能源化工产业大发展并不意味着污染和破坏,而是完全可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实现互利共赢、互为促进。34年前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神府煤田时建设好“两个宝库”的殷殷嘱托,得到了贯彻落实,实现了最初梦想。这一经验同样极为宝贵,对在中国走出一条煤炭就近转化、精深加工利用的传统能源革命新道路,具有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

    启示之二,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都能够在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破除矛盾的过程,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20年间,解决了产业与生态如何协同、煤炭如何安全高效采出、“黑炭”如何变“白金”等一系列的重大瓶颈问题,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据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并且应该相信,当前榆林向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新跨越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同样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一一破解。

    以发展的前进的眼光看世界,总是更多地看到希望。当前国内外能源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非常活跃,理念迭代进步也很迅速,产业发展面临的精细化技术障碍、水资源短缺、碳排放增加、废水处理回用、废渣资源化利用乃至人才、资金、物流、市场等瓶颈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假以时日相信都将变得有解。

    启示之三,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基地化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继榆林之后,中西部多个富煤省份也相继拉开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序幕,“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趋势形成并持续得到强化。截至目前,以能源化工“金三角”(榆林—宁东—鄂尔多斯)为核心,外加山西、新疆、山东等第一梯队和贵州、安徽、甘肃等第二梯队的中国现代煤化工“梦之队”已经形成。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策对现代煤化工等产业一直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审慎稳妥的基调。经过长期的示范和升级示范,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加快走向成熟。“十四五”时期,国家政策有望做出重要调整,支持与护航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闯关,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原材料供应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产业自身条件来看,煤化工在中国相对石油化工不仅有成本优势,而且原料完全自主,技术装备体系也完全自立自主。现代煤化工自下而上发展壮大而来,基础非常扎实,基本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重大内外部风险隐患。这些因素决定了,现代煤化工在中国有着光明的前景,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来日方长、前途无量。

 资讯搜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