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注册 登录】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返回网站首页
menu
首 页
资讯
数据
政策
技术
咨询
项目
市场
专家
企业
会展
招聘
管理咨询
《中国煤化工》
menu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详细内容
可行性报告为何往往不可行
作者:张兴刚 | 来源:《中国煤化工》杂志 | 时间:2016-12-09
  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料的多元化、技术路线多元化,煤化工产业结构呈现横向、纵向扩散和交叉的特点,产品市场的走势影响元素更加复杂。而对企业来说,根据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不同变化状态梳理出若干情景因素,进行详细的多向战略分析,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战略,理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已经越来越重要。比如多数人分析原油价格会回到正常价位70~90美元/桶,煤化工发展前景依旧前景可期。但是如果在我国炼油产能已经过剩这一情景下分析煤制油、煤分质利用所产的煤焦油加氢后的柴油、醇醚燃料市场,明确其劣势在哪里,机会在哪里,可能就不是“70~90美元/桶”那么简单了。由于炼油产能过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及地炼企业、煤化工企业在产品发展路线上都一致指向聚烯烃弹性体、热塑性硫化橡胶、聚丁烯-1、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碳酸酯等标志性高端化工产品。而这些高端产品之间等具有相互替代性,存在相互竞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和聚碳酸酯等产品也有相互替代竞争。那么应用这些产品时,在达到最佳应用性能的情况下,相互的应用替代比例是多少?影响替代比例的价位是多少?似乎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另外,这些高端产品也面临跨界替代的竞争威胁,有没有从替代品价格竞争力、质量和性能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科学的战略报告?好像也没有。
  据了解,目前煤化工企业的战略分析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是先进行内外环境分析,然后将外部的机会、威胁与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匹配,更多的是摆出一堆数字。企业制订发展产业战略时,往往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把工程化难题理想化,把市场需求当必然,在分析企业内部状况和估计外部经营条件时,有利条件考虑太多,困难情况估计不足,从而使战略目标脱离实际,对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分析也往往是单向预测和判断。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失败率达80%,开发出来的项目也只有30%左右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这其中很大原因正是前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不可行。比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是二氧化碳利用的研究热点。但是许多这方面的分析报告本身就充满矛盾:分析认为经济的、规模的氢气来源是煤制氢气,但煤气化又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艺并不能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这种分析报告顾此失彼。因此,上述技术路线也必然受到广泛质疑。如果企业真的以这种分析报告来决定技术开发路线,能有多大前途?还比如,有工程公司评估报告称,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可缩短流程、降低投资,在现有条件下,内部收益率可达14%以上。假如这一技术三五年后得以产业化,那么对在建、建成的煤(甲醇)制烯烃企业可能会形成多大的影响与冲击?报告则语焉不详。
  一份依据充分、内容丰满,具有一定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发展报告或项目可行性报告,需要信息与数据积累分析,需要多地实地调研、多方求证,耗费时间长,又不直接创造效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往往不重视,更不愿意出资或者组织专门的班子进行研究,最后造成大量可行性报告并不可行、战略发展报告没什么战略,仅仅是数字展示而已。这个问题,已经对煤化工产业造成很大影响了,应当引起企业的警惕。
 资讯搜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