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
注册 登录】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返回网站首页
menu
首 页
资讯
数据
政策
技术
咨询
项目
市场
专家
企业
会展
招聘
管理咨询
《中国煤化工》
menu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详细内容
世界银行报告:一吨二氧化碳究竟价值几何?
作者:化小北  |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 时间:2021-09-08

2019年,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纷纷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受限,全球经济下滑,引发人们对气候行动更为广泛的反思。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消费者行为和能源消费领域产生巨大转变,威胁到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随着各地区逐渐开始恢复运转,经济刺激和复苏计划也提上日程,各国也在考虑如何设计相应政策手段使经济更好地向低碳过渡,在创造就业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现本世纪中叶净零排放目标。

2021年5月25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21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共向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征收530亿美元,比2019年提高了近18%。

2020年,各国共实施了64项碳定价机制,覆盖全球21%温室气体排放。为了达到气候目标,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设置碳税和排放权交易机制(ETS)的方式进行碳定价。随着各国设定或不断更新减排目标,碳价的上涨已成为未来的趋势。目前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成本在过去的一年中提高了超过30%。

然而,当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迎来倒计时,这一现状可能在2021年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今年5月26日表示,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据预测,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正式上线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要了解即将到来的碳市场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我们首先要从了解“碳定价”开始。如何给碳标定一个价格?碳交易也能与信用挂钩?世界银行去年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0》就对此做出了详尽的解释,以下节选报告精华部分内容。

区域、国家和地方碳定价机制2019年全球通过碳定价机制募集到的资金总额达45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入到了与环境有关的项目中。一些司法辖区扩大了现有碳定价机制覆盖范围,将更多的设施、产业部门和温室气体范围纳入其中。另一些司法辖区则降低了化石能源的履约豁免,以提振气候雄心。

为实现新的区域性或全国性气候目标,一些司法辖区开始采用补充性碳定价机制,德国、墨西哥、弗吉尼亚和新不伦瑞克等地推出碳定价机制,这将使碳定价机制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覆盖面拓展到22%。

2020年,全球碳价从低于1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到119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不等,碳定价机制所覆盖区域的碳排放量中,近一半定价低于1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据IMF估算,目前全球平均碳价格仅为2美元/吨。诚然,合理碳价的形成取决于当地条件、碳定价工具的角色以及其他气候政策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碳价还是相对较低。

2021年,碳价上涨明显

碳信用机制

过去几年,市场对碳信用兴趣激增。这其中,碳汇项目首当其冲。截止日前,登记在册碳信用项目共计逾14,500个,累计减排近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过去三十年里,四分之三已签发的碳信用来自工业气体、可再生能源和逸散性排放项目。林业领域比其他任何产业签发碳信用都多,过去五年累计签发碳信用占全球总量42%。

迄今为止,全球一半以上碳信用由清洁发展机制(CDM)签发。然而2019年全年几乎三分之二的碳信用都来自于独立的信用机制。公司购买碳信用主要用于抵消部分碳排放,从而完成履约义务或兑现自愿承诺,未来几年内这可能仍是碳信用的最大用途。

国际碳定价机制

目前,国际碳市场总体框架仍不明确,对《巴黎协定》第六条方案的讨论被推迟至2021年的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

受本年度新启动的一项国际碳定价政策约束,航空业有望成为激励碳信用机制的重要行业。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年来不断上涨,已达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国际民航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是一项强制国际航空公司递交适当碳信用额度的国际航空补偿机制,旨在将国际航空的排放量保持在2019-2020年的基准水平。为此,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已开始监测并报告其国际航线排放量。而围绕CORSIA基准线设置的问题,各方当下正展开讨论。未来CORSIA可能带来对碳信用需求的不断增长。

内部碳定价

为保证整体协同性,必须提升信息透明度并就碳信用机制标准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区域、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独立的碳信用机制,这为各机制之间的协同和减排量含义的统一带来了挑战。对于碳信用机制来说,关键是要保证协同性和避免重复计算。为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内部碳定价的方式。2019年,约1600家公司透露已经使用或在近两年内打算启用内部碳定价的方式。随着更多企业提出净零排放目标以及更多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施压,用内部碳定价来减少供应链排放的办法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普及。
 资讯搜索
   
 推荐资讯